Tuesday, May 26, 2015

三國:劉備

我在想,每重讀一次三國歷史,我對劉備的印象就每況愈下。

劉備是個很愛以仁義行事的人,他以此特點,在早期就吸引了一批願意跟從他的勇將們。除了兩位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,最著名的就是趙雲了。仁義本來就是個美德,他也以此先是贏得了徐州牧陶謙的信任,後又博得了川蜀劉璋的放心。

但這個美德,要在亂世間全起作用,還是不夠的。劉備初時舉兵的情況,可以說是極為狼狽,將領們雖然有勇善戰,但兵力稀少,一到大軍對持,就幾乎是打不贏曹操的。兵不在勇或眾,而貴在精和謀。劉備在請出第一位軍師徐庶之前,手下之將基本上沒有一個能出謀對策的,這也是其根基不穩,無法及早穩固屬地的原因。

還好在窮途末路時,以他的堅決用心,連續請出了幾位超凡的軍師:徐庶,諸葛亮和龐統。這一節點上,他的仁義堅韌再一次得到回報,也至少成就了三國之一的蜀漢。

個人覺得他把仁義用得太盡,以致坐失許多良機,軍師們常勸他偶爾需耍點狠,可都被他推拒。這都算了,令人感嘆得是,成了蜀即了王沒多久,就因為要替義弟們報私仇,不聽軍師勸告,領了七十萬大軍攻擊盟友,結果全軍覆沒,得來不易的基業差點就毁於一旦。這種自私的行為,留給了諸葛亮一個幾乎不可能(最終也不能)的滅曹任務。

這次的影劇,給了我一個很深的印象,歸根究底,最重要的還是:教育

幼年喪父的劉備,比之曹操或孫權,就少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優勢,也就是來自父輩的教育。這在他徵戰招賢時,都是一股強大的阻力。曹操青年時刺董卓,孫權稚年時入敵營的經驗,都是劉備無法親身體會到的,而曹孫兩人在很早期,不用像他這樣的"三顧茅廬",就能吸引大批才學之士,及勇猛驍將的跟從。

劉備除了輸在早期的準備工夫,對後的教育也遜於曹孫,而且作得很差勁。單看曹操的幾個兒子當中,任何一個選出來,都比劉備的阿斗劉禪要強;孫權年紀雖小,但生於王族,自小受父兄長輩們的優良教誨,智才雙全,掌管國事有道。也許,劉備沒有這等機會,但如果他能早早看到教育的重要性,就應該花時間在培養人才和子嗣。很多重要的政策,都可以從他的兩位敵人身上看到學到,只可惜他只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大夢中,無能培育國人。

再怎麼不喜歡他,我得承認他的名言仍然是永世不改的:

天下禍害,始於人心喪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